上述統計數據中,最令人側目的仍是失業率。失業率所以特別受到各方矚目,原因有兩個:其一是失業率與每個家庭休戚相關;其二是行政院長吳敦義曾再三承諾年底前失業率要降至5%以下。如今這項承諾終於實現,政府的努力固然值得肯定,但從就業的本質來看,台灣的勞動市場依然隱憂重重。
就業的本質是什麼?人們就業最初始的目的自然是賺取收入以維持生活,若這個需求無虞,進一步就會想自工作中實現理想獲得成就感。如果就業不能滿足這兩個層次的需求,則就業與失業何異?然而,台灣如今許多就業機會與上述兩項工作本質漸行漸遠,遑論自我實現,連維持基本生活都成問題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失業率跌破5%的此刻,依舊感到憂心的原因。
這段時間大家多少都聽過,國人的薪資已停滯多年,但只是停滯而已嗎?恐怕不是。總體指標有個最大的盲點,即指標只是在陳述一個「平均」的現象。國人平均收入停滯多年,並不是指600多萬受僱者的薪資都停滯,而是有人增、有人減,但綜合平均卻原地踏步。換言之,平均薪資停滯所釋出的另一個訊息,乃是有一大部份的人近年薪資已呈快速下滑。
我們這項推論可以從官方的調查得到證實。民國96年受僱者每月工作收入低於1萬5千元者16萬人,在1萬5千至2萬元之間者有65萬人,合計只有81萬人;去年低於1萬5千元者已升至27萬人,至於1萬5千至2萬元者更增為79萬人,合計高達106萬人。試想逾百萬受僱者每月領取的薪水不到2萬元,在房價高漲、物價騰飛下,如此微薄的收入,如何生活?
台灣每月收入不到兩萬元者,絕不止上述的百萬人。就業人口裡除了受僱者之外,還有自營作業者、無酬家屬及雇主,雇主情況也許好一點,但像開計程車、攤販這些自營作業者每月收入微薄者,絕不在少數。這告訴我們,隨著近年來台灣就業型態的改變,已有愈來愈多人的生活陷於困難,成為貧窮的工作者;而這些艱困的情況,並不會因為失業率的降低而有所改善。
如前所述,就業者還有另一個更高層次的需求,就是自我實現。但在當前就業型態的變化下,職場上充斥著短期、臨時及人力派遣的「非典型工作」,這些工作非僅薪資微薄,更遑論自我實現了。相關調查證實了這些年「非典型就業者」逾半數無法轉入全職的工作,由此可知,這樣的工作環境遲早會使他們最後淪為怯志工作者,進而退出勞動市場。
除了這些落在「非典型就業」裡的人難以自我實現,事實上進入高科技業的工作者也未必能發揮所長。國內高科技業優渥的待遇吸引了7萬個碩、博士前往任職,碩、博士之多占了製造業僱用碩、博士總數的一半。然而,許多高學歷者之所以投身於科技業係因員工分紅,與其所學及理想未必相關。前經濟部長林信義對於高學歷人才過度集中科技業曾多所感慨,他認為如果這些人才能有部份轉到傳統產業,不但可以發揮所長,而且對國內經濟的幫助應該會更大。雖然林前部長洞悉了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境,惟藍、綠執政多年,這個現象迄今仍未見改善。
我們樂見台灣經濟出現兩位數的成長,更樂見失業率降至5%以下。這些統計數據顯示在當前紛亂的國際經濟情勢下,台灣景氣仍向復甦之路邁進,有助我們釐清經濟實況。然而,我們仍要提醒執政當局,不可過度樂觀看待這些數據,因為直到如今,勞動市場仍有逾10萬個就業機會是政府以短期就業方案創造的,待促進就業方案明年初退場,失業情勢依然有升高的風險。
要言之,台灣今天最令人憂心的不是失業率的升高,而是整個就業環境變化下所出現的工作貧窮,以及人力供需失衡下學非所用等兩大問題。隨著失業率趨緩,執政當局未來最該著力的,不是再如何降低失業率,而是正視就業本質的問題。逾百萬人月薪低於2萬元,高學歷過度集中科技業,這些隱而未現的困境若不改善,兩位數的經濟成長恐怕只會曇花一現,而更棘手的失業難題不久之後必將捲土重來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